袁鐘瑞:終生難忘“豆汁小組”2016/3/13 12:50:13 | 來源:中國教育在線 | 發(fā)布者: | 查看:682次

袁鐘瑞現(xiàn)在的身份是中國語文現(xiàn)代化學會副會長、秘書長,在他64年的人生歷程中,從事過10種職業(yè)、20個崗位:當過農(nóng)民。做過教師,管過糧庫,種過果樹……最終,他從事語言文字工作。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普通話推廣處處長位置上,他干了整整16年,為國家語言規(guī)劃的實施作出了貢獻。他動情地說,是自學考試幫助他把夢想變成現(xiàn)實,也是自學考試鍛煉出他能夠勝任重要工作的能力。而那段有關“豆汁小組”的記憶更是讓他難以忘懷。

從小立志研究語言

袁鐘瑞從小學業(yè)優(yōu)異,考試經(jīng)常得滿分,被同學和老師稱為“全才”。特別是他的英語成績,從初一到高三始終是全年級第一名。

上中學時,袁鐘瑞是崇文區(qū)圖書館的常客。圖書管理員都跟他很熟。

圖書管理員知道,這個好學的孩子看書不挑不揀,拿到什么就看什么。有一次,管理員拿給他兩本書:《啤酒的釀造原理》、《中國的卷煙工業(yè)》??粗f到面前的書,袁鐘瑞愣了一下笑了:“您給我拿這兩本書干什么?”管理員也樂了:“你不是對什么書都有興趣嘛,我也不知道該給你拿什么書看?!?

其實,在袁鐘瑞的心里,已經(jīng)打定了要從事與語言文字有關的工作。他從小跟父母在天津住,講著一口天津話。祖籍是河北唐山的父母則說著滿口唐山話。來到北京后,他發(fā)現(xiàn)同學都說普通話。各地迥異的方言特點,讓袁鐘瑞對語言產(chǎn)生了濃厚興趣。

中學時,語文老師潛移默化的影響,更是讓袁鐘瑞深愛上了語言藝術。高中語文期末考試的試卷內(nèi)容基本上是作文40分、基礎知識40分、朗誦能力20分。語言表達能力的好壞,直接反映在考試成績上,這讓袁鐘瑞對語言表達愈加重視。

一天,袁鐘瑞在新華書店看到周有光先生的《漢字改革概論》。他看得似懂非懂卻如癡如醉,并下定決心:今后要去做研究語言的工作。從此,在他崇敬的人里,呂叔湘和周有光猶如需仰視的巍峨高山。

帶著課本上山下鄉(xiāng)

1966年“文革”爆發(fā)后,正值高中畢業(yè)的袁鐘瑞雖成績優(yōu)異,卻和當年所有的知識青年一樣,失去了上大學的機會,遠赴內(nèi)蒙古插隊。

袁鐘瑞插隊的地方在科爾沁草原上的通遼市扎魯特旗。雖為草原,卻完全沒有“風吹草低見牛羊”的詩情畫意。這里屬于農(nóng)區(qū),10個工分折算一個勞動日,年成好一天能掙三四毛錢,年成不好甚至還要倒貼。

生活條件的艱苦只是其次,最讓袁鐘瑞和知青們難以忍受的是精神的貧瘠。袁鐘瑞隨身帶著的高中課本,甚至都被當作文學作品來回傳看。高中畢業(yè)的“知識分子”袁鐘瑞,便給初中畢業(yè)的知青講高中的物理、數(shù)學。

1980年1月,袁鐘瑞一家三口回到北京。12天后,袁鐘瑞有了工作——在位于順義潮白河畔的宣武區(qū)工讀學校果園當一名果園工人。那時,他覺得自己已經(jīng)落后了很多,只有通過學習才能改變生存狀態(tài)。

袁鐘瑞找來一套北京人民廣播電臺的《英語中級班》教材,開始自學。每天早晨,安靜的果園里便傳來袁鐘瑞朗讀英語的聲音。不到半年,袁鐘瑞便自學完了《英語中級班》的所有教材。

當年,袁鐘瑞以5門課總分424分的成績,在全市3600名考生中排名第一,被北京市總工會職工大學錄取。

“豆汁小組”“人外有人”

當時,袁鐘瑞這批學生是按照本科招生的,但入學1年后,教育部下發(fā)通知,所有職大、電大、業(yè)大、函大都不能辦本科。他們這批學生從本科變成了???。

同學們情緒有些激動,去跟學校理論。袁鐘瑞覺得,當時的職工大學校舍是借用勞動人民文化宮的配殿,沒有自己的固定教師隊伍,沒有自己的圖書館和實驗室,確實不具備開辦本科的條件。教育部的決定雖然無法改變,但可要求學校仍保留原來的本科教學計劃,使他們能多學些東西就行了。對于袁鐘瑞的這個要求,學校滿足了。

那時,北京市剛剛開始實行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制度。袁鐘瑞對同學說:“如果覺得自己有能力,可以報自學考試的本科。”有同學對他說:“老袁,我打聽過了,自考不是給我們這些人辦的,太難了!”袁鐘瑞不服氣了:“我本來不過說說而已,你要是這么說,我還真要試試這自學考試到底是給什么人辦的!”34歲的他和幾個志同道合的同學毅然加入了自考隊伍。

從1982年春至1986年春,袁鐘瑞和四五位一同參加自學考試的“老三屆”湊在一起,利用星期天輪流在家里或單位辦公室討論學習心得。每到吃飯時,他們常常以炸醬面充饑,又因大家都愛喝豆汁,故戲稱為“豆汁小組”。

第一門考大學語文。袁鐘瑞考完后心中沒底,領到單科結業(yè)證書時才發(fā)現(xiàn),這個77分竟然是宣武區(qū)第一名。第二門考英語,袁鐘瑞從沒學過許國璋的教材,甚至不知道許國璋是何許人。就是這個被人定性為“連許國璋都不知道的人,英語肯定通不過”的袁鐘瑞,以76分的成績再次位列宣武區(qū)第一名。

考古典文學的前一天,袁鐘瑞猛然想起自己最喜歡辛棄疾的《破陣子》,于是讓大家把這首詞背下來,第二天發(fā)現(xiàn)試卷的默寫部分就是這首詞。當時,提前10分鐘出場的袁鐘瑞信心十足,卻發(fā)現(xiàn)同為“豆汁小組”的另一位同學正在教室前的花壇前悠閑地散步。上前一問,原來他交完卷出場后,已在校門口小鋪吃完包子回來了。袁鐘瑞不由得贊嘆“人外有人”,隨后大家笑稱他是“吃包子的水平”。

1982年4月到1983年10月,1年半的時間內(nèi),袁鐘瑞接連闖過自學考試的13門考試,成為當時全市通過13門的三個人之一,順利拿到了首批中文專業(yè)的??飘厴I(yè)證。又過了半年,袁鐘瑞成為全國首批中文專業(yè)本科畢業(yè)生,后來又成為全國首批自考學士學位獲得者。他所在的“豆汁小組”經(jīng)由記者報道也已名聲在外。

實際上,自學的過程是十分艱苦的。僅是自學的筆記袁鐘瑞就寫了百余萬字。那段自學的歷程雖然艱苦,但學習過程中的苦中作樂,卻讓袁鐘瑞終生難忘。他感觸最深的是:“個人的命運總是和祖國的命運緊密相連。”他說,更重要的是,經(jīng)自考鍛煉出來的獲取新知識、收集和處理信息、分析和綜合問題及團結協(xié)作等能力,為他后來長期從事推廣普通話工作帶來說不完的益處。

凡本站注明“稿件來源:新科教育”的所有圖文音視頻,版權均屬新科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(wǎng)站或個人未經(jīng)本網(wǎng)協(xié)議授權不得轉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(fā)表。已獲得本站協(xié)議 授權的媒體、網(wǎng)站,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“稿件來源:新科教育”,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。
熱門課程
  • 您的電話:

您好,新科教育精品課程
找到了感興趣的課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