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題:MOOC 中學習者流失問題的預測分析——基于24 篇中英文文獻的綜述
作者:范逸洲,劉敏,歐陽嘉煜,汪瓊
刊期:《中國遠程教育》2018.4
“完成率”或“流失率”始終是慕課發(fā)展中繞不開的話題,聚焦這一問題的預測分析和教學干預也始終是重要的研究方向。慕課學習者秉持著多種多樣的動機、需求和目標,有些學習者可能并不是為了“學完課程”而來。但借由完成率問題引發(fā)的一系列深入討論,將豐富相關領域的研究者和實踐者對慕課學習的認識,增進對大規(guī)模課程教學設計的理解,有望補足以往研究的不足。
一言以蔽之,本文綜述了慕課研究領域中預測分析的典型研究,也在梳理預測指標有用性和預測模型準確性、節(jié)儉性和耐用性的過程中圍繞具體研究進行了討論。其貢獻或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概括。
貢獻之一,本文引入了新的研究取徑,即“有限理性的理性觀”,探討了“慕課領域的預測分析問題需要最優(yōu)解嗎”這個頗有深意的問題。結合文中的分析可以看出,絕大多數(shù)高質量的研究文獻都致力于發(fā)現(xiàn)預測準確性最佳的指標、模型和算法,但實際上,絕大多數(shù)算法都能達到讓人基本滿意的結果。并且,優(yōu)化算法的努力也沒有取得跨越式的進展,與之相關的是,隨著采納更多的指標、使用更復雜的算法,反而使得模型的節(jié)儉性和耐用性下降了?;诤詹亍の髅捎?0世紀50年代提出的“有限理性”觀點,本文認為預測分析的研究領域應該拋棄追求最優(yōu)解的慣性思維,開發(fā)“滿意即可”的預測模型,而這也應成為未來的研究方向之一。
貢獻之二,本文建議將研究重點由優(yōu)化預測算法轉換到教學干預相關的研究中?,F(xiàn)有文獻所談及的干預措施大致可以分成兩類:基于教師做干預和基于機器做干預。其中,前者具備更大的研究價值。而在討論教學干預問題時,我們應該時刻注意何時干預和干預誰的問題,圍繞這些問題的討論都將成為未來的研究方向。
貢獻之三,來自學習分析的研究有可能引領超越慕課領域的對話,換句話說,慕課作為學習分析這個大領域中的一個研究情境,不應該只在這個小圈子里面進行對話,而應該有所超越,更多地從其他學習分析的研究情境中獲得啟發(fā)。而相關問題的討論也必將引導慕課領域的研究重點從描述完成率、預測流失率,進一步發(fā)展和轉換到嘗試教學干預、探討教學原理以及完善教學設計上。
(本文系摘編,未標注參考文獻等,詳閱及引用務請核對原文。)
責編:郝丹
相關文章閱讀
學習分析中的學業(yè)成就與學業(yè)風險預測
MOOC環(huán)境下的真實學習設計:化解在線教育癥結
慕課革命進展如何:慕課的三大變化主題
更多精彩內容,盡在閱讀原文
凡本站注明“稿件來源:新科教育”的所有圖文音視頻,版權均屬新科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(wǎng)站或個人未經本網(wǎng)協(xié)議授權不得轉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(fā)表。已獲得本站協(xié)議
授權的媒體、網(wǎng)站,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“稿件來源:新科教育”,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。